首页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秦岭深处种春天 一名退伍老兵二十二年的无私坚守

发布时间: 2024-04-03 09:45:54 来源:行业动态

  如赴一场应赴之约,拎起一把锄头丢进车后备厢,70岁的郭建民像往常一样从西安市区开车赶到了秦岭大峪口村。在这里,他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;在这里,时光在枝丫生长间溜走,又爬上了他的鬓角,这一转眼已经二十二年。

  那是1997年的春天,响应“大抓植树造林、绿化荒漠,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”的伟大号召,43岁的郭建民在秦岭北麓,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大峪口的山里,种下了第一棵小树苗。

  转眼二十二年,郭建民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,曾经独木已成千亩林地。再细看,最初的那棵小树苗就生长在眼前山崖边,已然长成了迎客松的模样,枝叶葱郁迎风招展,正如年轻时身穿戎装的自己。

  郭建民,陕西富平县人,今年70岁,青年时期,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,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是郭建民人生中极其珍贵的经历,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在这里练就了成熟的思想、坚实的体魄,当时他总是在想,自己还能做些什么。

  转业后,郭建民回到地方,当了警察,他积极投身本职工作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不怕苦不怕累”的党员作风。1997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来到秦岭大山,被大秦岭的巍峨峻峭所吸引,当时恰逢全国发出“大抓植树造林、绿化荒漠,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”的号召,这一下,他彻底坐不住了,他要去种树。

  积极响应号召,说干就干,郭建民走遍秦岭各处山地,当地考验查证选址;请教专业技术人员,学习种树知识;最终在秦岭北麓、入终南山3.5公里处的大峪口承包山地,于2002年真正开始义务植树造林。

  开弓没有回头箭,从荒山到绿野,这一种,就是二十二年。这期间郭建民自掏腰包,花费三十余万元,从一个啥也不懂的门外汉,硬生生地把自己逼成了一名林业专家,从树苗种类的选择,到树坑挖掘的地点;从每棵树苗该如何种,种在哪,到如何调整种植的时间......

  郭建民从来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,当初下定决心在秦岭义务种树之后,他每天就像是上了发条般,谢绝一切社交活动,在出色完成单位本职工作基础上,把一切都奉献给了“青山”。工作日时,他利用下班时间到山里忙着种树的事,周末假期,更是一刻不敢耽误,清晨从家里拿一袋馍、一个暖壶就到山里忙活。有时候赶上浇灌期,郭建民就地扎个帐篷,住在这些他视若珍宝的树苗旁边。等到退休之后,他全情投入这份义务植树的事业中,丝毫不怠慢。

  冬来暑往春去秋来,郭建民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胶鞋,手套换了一双又一双,从一头黑发到现在两鬓斑白,这座“寂寥”的山头也变了模样......他看着眼前正在吐露花苞的玉兰花说到:“在秦岭种树,很辛苦,很骄傲,很幸福”。

  三月的秦岭山中,春寒料峭,当记者来到郭建民的这片林地处时,他正在和同伴一起清除杂草。今年70岁的他看上去依旧精神,谈起这片山林和自己义务植树的故事,滔滔不绝。

  他说,自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,“我的父亲是一名老红军,他从小对我们的要求就十分严格。早在六几年的时候,父亲当时拿出个人积蓄一万多元支援家乡建设。”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,在他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——“为国家和社会做更有意义的事”。

  “花自己的钱,在山里埋头种树,值得吗?”面对这样的问题,郭建民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指了指山间缓缓流淌的溪水。他说,“你看这河水清澈吗?你能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吧,你再仔细听,鸟叫的声音,这样的环境,是不是需要有人守护?”

  秦岭大峪口,以奇峰险壁、峡谷深邃而闻名,这里山势险峻,风景秀丽。要想在这些满是岩石的大山中种下棵棵树苗,对体能以及野外作业经验是莫大的考验,好在郭建民军人出身,暂且能够克服些许困难,即便如此,依旧挑战无限。

  郭建民承包的林地中,最高的山头有三十米高。他说:“刚开始条件困难,山上没路,全靠自己手脚并用爬到山上也没有安全措施。看好地形,扛着树苗再上去一趟,把铁锨这么多东西都绑在身上,一只手护树苗,一只手爬山。”

  林地种树,灌溉是个大问题,郭建民和记者说,要在山坡上种下一棵树苗,至少需要两年不断地浇水栽培,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它的存活率。2002年自己刚来大峪口时,一切都还在发展中,条件艰苦,他需要借助附近村里的电连接抽水泵,把河水引到山崖上给树苗灌溉。但是当时村里电压不稳,如果在白天用水泵工作,势必会影响老乡的正常用电,所以他只能晚上一个人一泵泵的抽,全部浇灌完毕的话,就得到凌晨三点。

  2004年刚入冬不久,山里急剧降温,下起大雪,积雪厚度达到了60公分。很多野生动物在山上觅食无果的情况下,来到了郭建民的林地,把还未被大雪覆盖的树苗“一扫而光”。

  “当时第一批树苗子起步长大,也是刚看到曙光的时候,想着等熬过冬天,我的这些小树就能长大了,确实是没想到这么一场雪,功亏一篑。”回忆起这件事情,郭建民还会有些许遗憾,“那一年损失是最大的,没办法,只能是重头再来。”

  除了无法预估的天气因素带来的损失外,特殊的地质构造也会让郭建民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
  秦岭北坡陕西段主要的地质构造为玄武岩花岗岩。起初,郭建民会找附近的老乡跟他一起挖坑种树,他说,“刚开始都不懂,使劲挖了一个树坑,挖着挖着挖不动了,一看,要么是岩石,要么是石头,所以这个坑就得填平,再重新去挖一个新的。即便这样,给老乡的钱是一分都不能少的,这也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的事情,我再难也不能让老乡难。”因为是按照一树坑一结钱,所以即便是挖出来的树坑不能用,郭建民依旧会照章付款,有时候还会多给老乡结一些费用。

  老乡的帮助总是偶尔,更多的时候郭建民得一个人埋头苦干。他和记者说,有一次他爬到山坡上去看树苗的时候,不慎从十多米的地方跌落,造成两根肋骨骨折,“我去医院简单开了一个药,拍了CT,然后又回来了。”面对记者,郭建民的笑容很豁达,他说,人这一生要经历若干次的成与败,但最终在于坚持。

  前方道路险阻,郭建民始终没想到过放弃,“遇山开山,遇水搭桥”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梦想。二十余年间,种下千亩林地,他决心要在秦岭“打造出一块观光地”。这是玉兰树、那是紫薇树;河边有柳树、迎春花;远处是高耸的雪松树,有的树龄已超过20年……郭建民如数家珍。这些树都由郭建民逐一挑选搭配栽种,他自信地说,“我种的这些树,绝对是最漂亮的”。

  郭建民说,自己挣了一辈子的工资,一大半都贡献给了这满山坡的植被,直到现在他还住在单位家属院六十多平的房子里,吃穿用度从不讲究。这么多年来,他曾经受过家人的质疑、旁人的非议,不过现在,家里人已经从最初的抵触到现在陪着他在山里一起给树浇水,一起清理杂草......

  在这片爬满树木的峭壁之间,有一处鲜亮的石碑屹立于此,上面写着“红军长征走过的路”。这片山林以前是红军第二十五军的途径地,先辈们曾经翻越崇山峻岭途径秦岭大峪口,并且在大峪口村驻扎停留,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,现在也见证了郭建民这个退伍老兵二十二年的默默坚守。

  2012年,郭建民的这片山林正式挂牌为“爱国主题教育基地”,他的故事渐渐被人知晓,人们纷纷来到这里,聆听爱国主义故事,种下一棵树,多年来有近数万人从这里开始加入到了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来。伟大长征精神如木如林,正在秦岭山野间漫长,成为参天的荫蔽。

  村里老乡说到郭建民和他的树时,说:“老郭这个人怪得很,一个城里人在我们这山里面种树,我们有时候帮个忙他都要给我们钱,没人想到他坚持这么多年,老郭都这么爱秦岭,我们更应该保护秦岭了。”

  在朋友和战友的描述里,老郭是一个“轴人”,认定的事,即使头破血流都得干下去;但大家都愿意支持他,身边的老伙计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,因为老郭一直给他们讲一句话:“现在种的这些树,是为了咱们的孙子孙女。”

  这片位于秦岭大峪口的千亩林地,在“过于执拗”的郭建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,二十余年来,他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了义务植树的队伍中。这支“守护绿色秦岭”的队伍从二十二年前的“一人独行”到现在的十万余人,未来,队伍的成员还将持续不断的增加......

  老郭今年70岁了,他已无法像年轻时候那样亲力亲为,当被问到还会坚持到底吗,他说:“这些树就是我的孩子,我舍不得他们,没事的时候我就还来这里,坐在这,看着他们心里很舒坦。”

  2007年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通过,2013年《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将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定为“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”,至今已经走过十一个春秋。2024年陕西省印发《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》,其中强调,推进秦岭区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  对于老郭来说,他也许不能逐字逐句的了解每一个“秦岭保护”的细则,但是他只认定一件事——“我多种一棵树,秦岭就能多一抹绿。”他没那么多的豪言壮语,他只知道埋头苦干定能收获,而手上磨出的老茧就是他的最耀眼的“军功章”。

  三月的秦岭,景色旖旎,郭建民就那么站在他的“孩子”们的旁边,顺着他的目光,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秦岭山脉,蓝天白云间,每一棵树在三月的春光里争前恐后的舒展着枝丫。

  这一刻,“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”被展现的淋漓尽致,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蹴而就,不是急于求成,是从当下做起,从身边做起,任何一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、建设者、受益者,人若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